銀元俗稱“大洋”、“洋錢”或“花邊錢”。銀元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,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。大約在明萬歷(1573年-1620年)年間銀元流入中國。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“乾隆寶藏”銀元。道光(1821年-1850年)年間,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元,稱為銀餅。光緒十六年(1890年)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“光緒元寶”(即“龍洋”),各省紛起效尤。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后,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。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。
都知道物以稀為貴,銀元材質貴重,由貴金屬銀和少量銅鑄造,制作精良,圖像講究,文字清秀,內容豐富,其貌可人,加之流通時間短,因此具有很高的保值和增值作用。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,銀元在錢幣市場中異?;鸨?。
那么大家一定很想了解這些銀元是如何制造出來的?
一、銀幣制造首先就是原料的選擇:銀幣生產的原料是貴金屬銀和少量銅,一般是80%的銀和20%的銅。稱量精度的要求比較高,原料、半成品、成品批量稱重都由天平來完成。在上海博物館可以看到制作銀元專用的萬兩天平(每次可稱重300公斤,精度為0.1盎司)。早期熔爐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,后改用柴油和煤氣。每爐一次最大熔銀量150公斤。
二、之后就是制造模具胚:將工藝美術師設計制作的浮雕作品,利用雕刻機縮刻成模具,就是原?;蛑钡衲A?。
三、接著就是制造銀幣模具工作模:雕刻出的原模一般為陽文正字,不能直接用于生產,需翻制成工作模。下圖的人力螺旋壓力機,是造幣廠早期的翻模設備,他以四個工人為動力,翻制造幣用模具。
四、然后開始澆鑄,將配完料的金屬熔化后,注入澆鑄模,鑄成條片。澆鑄后的條片,經過碾片機軋制成鑄幣所需要的標準厚度。碾片機又稱軋片機或軋機,分粗軋和精軋。
五、最后就是制成胚餅:供印制銀幣用的壞胚由沖床完成。標準厚度的條片通過專用沖床上的自動進料軋輥進入沖模,沖下胚餅,展出的沖床每分鐘沖180枚,過稱后退回熔煉處。